星期日, 7月 19, 2009

 

萬里雲開已出版

書名:萬里雲開

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2009年5月出版
精選120篇

博客來網路書店有售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36146

ps:我的文章部落格中錯字.出版時已逐一校正.修改.

星期一, 4月 16, 2007

 

隨身物品

  將常用物品,都帶在身上,要用時,隨時拿出來用,那多方便。這當然只是個理想,實際上不可能做到。問題的關鍵是,隨身要帶的物品太多,身上的口袋不夠。所以,能隨身帶的物品,還是有限,有許多東西要放在包包裡。帶包包,很麻煩。
  我生性要奇,對新產品極有興趣。看到新奇有趣產品,貴的買不起,便宜又實用的,當然能買就買。積年累月,買了不少新產品。買了後,要物盡其用,最好是隨身攜帶,隨時可用。
  我仔細想過,身上到底有多少地方可以放東西,這要看季節。冬天穿背心,穿夾克,身上口袋多。夏天短袖、長褲,口袋少。而且,也不能每個口袋都塞滿滿,重量重,外觀也不好看。
  冬天時,長褲左邊口袋,放了個皮夾,裡面有信用卡、提款卡、健保卡等。這些東西很重要,不能放在褲子後面口袋。長褲左邊口袋,我放了個名片型瑞士刀, 還有零錢紙鈔。口袋邊緣還夾了一隻筆。長褲左邊後面口袋,放一包隨身包面紙;右邊後面口袋,放一小記事本,隨時可記事。另外,褲子右上靠腰帶部分,有一小 暗袋,我會放隻小瑞士刀。不過洗褲子時,常忘了拿出來,還好小瑞士刀很耐洗,在洗衣機中浸泡,轉來轉去也不會壞。
  冬天上衣口袋,可以裝不少東西。通常在襯衫口袋,會放隻
3G手機,再插上兩隻筆。可不能小看這兩隻筆。一隻是我在網路上買的錄音筆,很容易操作,可惜只能錄兩分鐘,但可錄很多段。另外一隻筆,有1G容量,可錄音,聽mp3,當隨身碟用。背心內口袋,放個手機電池。背心右邊口袋,放一小型數位相機。這台數位相機,重量很輕,比信用卡大一點,功能非同小可,可以拍照、攝影、錄音、聽mp3。背心左邊口袋,我放了個名片型mp3,可以聽mp3FM電台、錄音。夾克左邊口袋,放了三種耳機,一個sd卡讀卡機,含2G sd卡,可當隨身碟用。夾克右邊口袋,放了隻PDA手機,功能強大。隨身電子用品不少。
  除了這些隨身放在口袋東西外,我出門還帶了個背包,雖然麻煩,卻不得不帶。裡面是些稀奇古怪的小東西,有文具、修理工具、電子用品,共同特色是體積小,重量輕,便於攜帶。通常每星期,我會整一次背包,增加或減少一些東西。
  夏天不能穿背心,不能穿夾克,少了很多口袋,怎麼辦?其實還是有辦法的。我有件薄背心,就是釣魚人常穿的那種,背心上口袋多多,可放不少東西。不穿這件背心時,就要在腰部皮帶上動腦筋。警察的皮帶上,就帶著各種需用物品。或許我可以學警察,把一些東西弄到皮帶上。


星期一, 2月 12, 2007

 

淺談中文系(課程)

  我曾寫過篇短文,題目是「淺談中文系(觀念)」。現在這篇談中文系實際的課程,有些是基礎課程,有些和經、史、子、集有關。既然是淺談,那談的不很深入,只是供有興趣的人參考。
  一、基礎課程:1、文字學。通常開在大二。研究「字形」,以六書為主。有些學校,大三會開《說文》。2、聲韻學。大三。研究「字音」。這課相當專業,很難。3、訓詁學。大四。研究「字義」。參考書籍,如《說文通訓定聲》。
  二、經學課程:1、《左傳》。有史學、文學價值,通常開在大二。2、《禮記》。社會學。通常開在大二或大三。3、《尚書》。政治學。通常開在大三。4、《詩經》。文學。通常開在大四。5、《易經》。哲學。通常開在大四。經學包含了文學、史學、哲學、社會學、政治學,範圍極廣。中文系學生可能成為文學家、史學家、哲學家、社會學家、政治家,都算是本行。
  三、史學課程:中國傳統學術主要是「經史之學」。但是因為大學有歷史系,所以中文系史學課較少。通常中文系會開《史記》課,歷史系會開《漢書》課。中文系學生都會看《資治通鑑》,不少中文系畢業生研究史學。
  四、子學課程:先秦諸子、宋明理學,也是中文系課程。雖然大學有哲學系,但偏向研究西洋哲學,中文系研究中國哲學。1、老莊。道家思想。通常開在大三。2、荀子。儒家思想。通常開在大三。3、墨子。墨家思想。4、韓非子。法家思想。韓非子頗有文學價值,常被忽略,可看《桐城吳氏古文法》。5、宋明理學。宋明理學講「內聖外王」之道。6、中國思想史。通常開在大三或大四。以勞思光《中國哲學史》為主要參考書。
  五、文學課程:1、中國文學史。大二、大三。通常以劉大杰《中國文學發展史》為參考書。2、歷代文選。大二、大三。精讀歷代古文名作。3、詩選。大二。 4、詞選。大三。5、曲選。大四。有些學校開「詞曲選」。6、小說選。大三。7、戲劇選。大四。8、新文藝。大二。9、文學概論。大一。10、專家詩。如陶謝詩、李杜詩、蘇黃詩。小說占分量不多,現代文學常被忽略。時代不斷在變,課程也該隨時代而改變。這幾年開始重視台灣文學。
  不管開了多少課,畢竟只能讀四年。在整個人生中,四年只是個短暫時間。最重要的,還是要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,一輩子都要認真讀書。真積力久則入,自然會有所得。

星期一, 8月 21, 2006

 

淺談中文系(觀念)

  既然是淺談,當然只是談個表面。有興趣的人看看,沒興趣的人就不必浪費時間了。
  中文系的目標,是培養研究傳統中國學術的人。一般人對中文系誤會很深,以為中文系只是寫寫小說。實際上,中文系小說課程不多,中文系學生會寫小說的也不多。
  中國學術:包含義理、詞章、考據、經濟(經國濟民),範圍極廣,涵蓋文、史、哲,可以簡稱為「國學」。
  研究方面:表面上同樣是握筆的人,實際上「研究」和「創作」是完全不同的。「創作」是從事詩、散文、小說、戲劇的寫作,需要天才,沒天才成不了第一流作家。「研究」則需要冷靜頭腦,讀很多書,蒐集大量資料,要能分析、比較、歸納、假設、證明,用有系統嚴謹的方法,來研究中國學術。中文系目標在培養研究人才,而非創作人才,研究人才是可以訓練出來的。
  中文系培養出來的人,應該是頭腦冷靜,思考力強,胸襟寬廣,知識豐富,見解深刻,並能適應現代社會,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。尤其要能懂電腦、用電腦。實際上今天許多文學論文,都直接用電腦文書處理軟體寫作。
  課程方面:經學—傳統學術之重心。今天只有中文系研究經學,不懂經學就不懂中國文化。經學包含了文學、史學、哲學、社會學、政治學,範圍極廣。中文系學生可能成為文學家、史學家、哲學家、社會學家、政治家,都算是本行。
  中文系也有史學課。傳統學術主要是「經史之學」,但是因為大學有歷史系,所以中文系史學課較少。
  先秦諸子、宋明理學也是中文系課程。雖然大學有哲學系,但偏向研究西洋哲學,中文系研究中國哲學。哲學,是日本人翻譯的詞,嚴格說起來中國並無哲學。中國有「義理」、「思想」和哲學有些類似,這裡姑且用「哲學」,外系較容易懂。
  「文學」是中文系本行。通常大一有文學概論課。大二、大三有中國文學史課。還有歷代文選、詩選、詞選、曲選、小說選、戲劇選、新文藝、專家詩詞。小說所佔份量不多,現代文學則被忽略了。這幾年又加上台灣文學。
  重要觀念:在今天「中國文學」是種專業,必須受嚴格的專業訓練。證據:每年文學期刊上學術論文,都是中文人寫的,不是中文系學生,只能從事創作,無能力研究中國學術。中文人是專業人員,以「中國學術」為專業,擁有專業知識。

星期一, 7月 10, 2006

 
自95年7月10日(星期一)起.每星期一張貼一篇我的雜文.

星期五, 4月 21, 2006

 

我的文章

這裡張貼的是我的一些雜文。

從94年4月開始,我每星期寫一篇約1000字的雜文。
到現在寫了60多篇。

從95年4月21日開始,每天張貼一篇到這個部落格。
已經張貼了50多篇。
再貼幾天就貼完了,要改成一星期貼一篇了。

到95年11月6日,已經貼了80多篇。

本部落格歡迎連結。

如有想轉載文章的人,請依著作權法之規定,先經過我的同意。
我的e-mail是:chwang@ntit.edu.tw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